东北网5月24日讯(记者 包海多)“我们参与见证了北大荒变成北大仓,这些年的变化用数字难以形容,用一个地下和一个天上最准确,我为北大荒献了青春、献终身、献子孙,我无怨无悔!”
5月18日,记者跟随“红色印记——讲述龙江百年党史故事”主题调研采访活动走进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纪念馆,今年86岁的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队员荆焕峰向记者讲述着当年的事。
1955年,毛主席就发表了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指示,团中央向全国青年发出号召。同年7月,以北京青年杨华为首的北京市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在两年里,先后与来自北京、天津、哈尔滨、河北、山东五省市14批共计2602名青年来到了萝北垦区开垦荒原。 “开荒生活是艰苦的,夏天时蚊子、小咬、牛虻轮番‘轰炸’,晚上回到马架,刚一躺下,蚊子铺天盖地而来,一巴掌能拍死七八只。队员们没有蚊帐,有的蒙着被子憋得大汗淋漓,有的把裤子套在头上,直冲裤腿喘气。垦荒队员们编了一首打油诗:北大荒三件宝,瞎虻、蚊子和小咬,白天黑夜三班倒。最难熬的是冬季,寒风刺骨,手冻得似猫咬,累了也不敢休息,稍停一下全身立刻冰冷难忍,中午大踏步跑着啃窝窝头吃。”荆焕峰回忆垦荒生活时说。 依托垦荒底蕴,弘扬垦荒精神。
作为新中国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开发建设的农场,共青农场通过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纪念馆内3600余件藏品及沙盘、文物、雕塑、图片、油画、文字、场景等手法展现外,还不断通过向老垦荒队员挖掘垦荒历史,借助被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团干部培训基地”“全国青年创业基地”优势,使这里已经成为人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课堂,是黑龙江省乃至全国青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对优秀青年企业家进行培训的重要基地。
现如今,共青农场通过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主线,打造“芯”领航工程,组建一直由青年党组成的青春党支部,推动青春接力。把弘扬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精神作为青春党支部开展各类载体活动的出发点,通过开展“青春之我说”“追忆垦荒岁月”故事会、“重走垦荒路”徒步大赛等活动,让党组织“活”起来,从而更好的弘扬青年志愿垦荒精神,践行党史学习教育。